戰爭結束後,湘軍將士面臨的第一個難題就是如何返回家鄉。由於軍費已經耗盡,朝廷也無力為這些將士提供回鄉的費用。據當時的記載,有不少將士甚至連一件像樣的衣服都沒有,更別說路費了。
在這種情況下,許多將士不得不留在了新疆。他們中的一些人選擇就地安家,開始了在異鄉的新生活。但這並非易事。新疆的氣候條件惡劣,農業生產技術落後,生存環境十分艱難。
有一個名叫張福的湘軍士兵,他的故事頗具代表性。張福原本是湖南長沙的一名農民,跟隨左宗棠參加了西征。戰爭結束後,由於沒有錢財返鄉,他決定留在新疆的哈密地區。起初,他靠打零工為生,日子過得十分艱辛。後來,他利用自己在湖南學到的水稻種植技術,在當地開墾了一片荒地,種起了水稻。
張福的嘗試引起了當地官員的注意。他們認識到,引進水稻種植可能會改善新疆的農業生產狀況。於是,官員們開始支持張福的行動,不僅給他劃撥了更多的土地,還鼓勵其他湘軍將士向他學習。
漸漸地,越來越多的湘軍將士加入到了水稻種植的行列中。他們將湖南的農業技術引入新疆,不僅改善了自己的生活,也為新疆的農業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。到了19世紀末,新疆已經形成了多個水稻種植區,這在很大程度上要歸功於這些湘軍將士的努力。
然而,並非所有留下的將士都能像張福那樣幸運。有些人由於不適應新疆的氣候和生活環境,患上了各種疾病。當時新疆的醫療條件十分落後,許多人因病無法得到及時救治。據統計,在戰後的幾年裡,有數百名湘軍將士因病去世。
還有一些將士選擇繼續留在軍中服役。但由於軍費緊張,他們的待遇十分低下。有記載顯示,一個普通士兵的月餉只有二兩銀子左右,這在當時勉強只夠維持基本生活。
在這種困難的條件下,一些將士開始尋求其他出路。有的人學習當地的手工藝,成為了鐵匠或木匠;有的人則憑藉在軍中學到的騎術,成為了商隊的護衛。
值得一提的是,還有一批湘軍將士在戰後成為了新疆的基層官員。由於熟悉當地情況,他們在管理新疆事務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。例如,曾經的湘軍營長劉錦棠,後來被任命為新疆巡撫,為新疆的穩定和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。